学术研究
推荐文章
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冯竟竟教授团队为黄河泥沙资源化开辟绿色新路径
发布时间: 2025-11-17
 

近日,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冯竟竟教授团队在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1Top)发表题为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sequential microbial-induced lithification of Yellow River sediment的研究论文。2024级在读博士研究生赵文静为本文第一作者,冯竟竟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

多年以来,黄河平均输沙量在16亿吨左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最难治理的河流。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通过持续的系统性治理,据《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统计,近十年黄河年均输沙量已显著降至约1.61亿吨。然而,即便输沙量大幅减少,每年仍有上亿吨泥沙需妥善处置,其淤积问题依然对流域防洪安全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构成持续挑战。传统黄河泥沙建材化利用技术,如烧结法制砖或制备碱激发胶凝材料,普遍面临能耗高、碳排放大、依赖化学添加剂等问题,难以契合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要求。因此,探索并开发绿色、高效的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技术,不仅是实现黄河泥沙“变废为宝”的关键,更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

本论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微生物序贯成岩(MSL)技术,系统阐释了其多阶段协同调控机制,为黄河泥沙的高效低碳资源化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技术路径。该技术将生物胶结过程解耦为功能明确且序贯衔接的三个阶段:预混合阶段均匀构建了初始骨架与成核位点;重力滴注阶段实现了低扰动渗流与好氧传输,提升了胶结均匀性;浸泡阶段通过浓度梯度驱动了深层扩散,强化了胶结深度。该技术有效克服了传统MICP的缺陷,同步实现了胶结强度与空间均匀性的显著提升,其无侧限抗压强度达1.25 MPa,碳酸钙含量超过16.36%且分布均匀(分布变异系数低至12.09%)。最终形成了以方解石为主、球霰石和文石为辅的多晶型碳酸盐胶结体系,具有外密内强的梯度结构。在25次冻融和干湿循环后,材料仍保持良好完整性,质量损失率低于5%,强度保留率超65%,相较于传统MICP技术展现出更优越的耐久性能。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47826352178227)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onbuildmat.2025.144399

1 MSL技术固化黄河泥沙机理


作者:赵文静


友情链接
中国水利部 中国住建部 中国水利学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中国建筑学会 山东省水利厅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中国水利教育网 勘察设计研究院 无形教育专业认证系统